太歲,又稱太陰、歲陰,是中國古代天文和占星中虛擬的一顆與歲星(木星)相對并相反運行的星。后來太歲演變成一種神祗信仰,為道教神明的尊稱,又稱太歲星君,或者歲君。 中國古代把木星叫做“歲星”,用它來紀年,因為已經知道它的公轉周期近于十二年,于是假想出一個同樣軌跡但運轉方式相逆的星體運行在木星軌道上,這個假想中的星體,就叫做太歲,天干地支亦隨太歲運轉演化而出。每年木星到達地球上的某個方位,便會加強這個方位的引力,太歲是隨年分而改變的。木星每年行經一次,都有特定的名稱。傳說太歲之神在地,與天上歲星(木星)相應而行。太歲某一年在某一方,這一方就不能動土搞建筑,否則觸犯了太歲,就會招來災禍。因此興建工程等要躲開太歲的方位。太歲到了哪個區域,相應的就在哪個方位的地下有一塊肉狀的東西,它就是太歲的化身,在這個方位動土就會驚動太歲。 《廣異記》中記載,晁某性情剛烈,有關于神鬼的傳說或是禁忌,他從來不相信,也不覺得害怕。他經常故意在沖犯太歲的方位掘土,某天,竟在太歲方位上掘出了一塊蠕蠕而動的白色肉團。他將這塊蠕動的肉團,鞭打了數百下后,丟到馬路邊,之后派人偷偷地在旁邊觀察周圍的動靜。就在半夜三更時分,街上不知從何處出現了大隊車馬,圍繞聚集在那塊肉團的四周。車上有個人問太歲:“你為什么甘愿受到這種屈辱,卻不報仇呢?”太歲回答說:“他的氣勢正旺,血氣正剛,我也拿他沒辦法呀!”實際上,“太歲化身”卻有其物,它不是動物,也不是植物,是生命進化過程中的原生質生物。或者說,太歲可能是一種黏菌,是介于生物和真菌之間的一種原質體生物,既有原生物特點,也有真菌特點。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稱之為“肉芝”,并稱其為“本經上品”。《山海經》稱“太歲”為“視肉、聚肉、肉芝”,描述它“食之盡,尋復更生”。近年來,我國各地不斷發現有該種生物。 另外,據道書記載,六十年里的每一年之中,天上都會派一位神仙出來值年,他負責掌管這一年人間的福與禍,也掌管這一年出生的人一生的旦夕禍福,老百姓尊稱這些神仙為值年太歲。六十年就有六十位太歲,所以統稱為六十甲子神。一般人的年庚,若與值年太歲相同,民間稱為犯太歲,年庚對沖者,則叫沖太歲。無論是哪一種,在那一年里必定百事不順、事業多困厄、身體多病變,因此務必要拜奉太歲星君以保平安。 2016丙申年(猴年)值年太歲為管仲大將軍。 犯太歲生肖為:屬猴本命年值太歲、屬虎沖太歲、屬豬害太歲、屬蛇刑(破)太歲,因此,2016年需要拜太歲的生肖為:猴、豬、虎、蛇。 人們常說:太歲當頭坐,無災也有禍,指的便是犯太歲。所謂犯太歲,即是指自己本命太歲星君(即自己出生年的本命屬相)與當年的值年太歲星君(流年中的當年屬相)相臨(主傷害、易破財、防盜賊、感情挫)、相沖(主兇險、運勢乖、易損財、意外傷)和相害(主疾病、財物慎、犯小人、事業頓)。 自古以來通常認為:犯太歲的人都會流年不利、凡事不順、事業困頓、身體多病。故而犯太歲的人一般都要在每一年的年初之時,佩戴道教太歲符或參加道教拜太歲的法事(道場)。通符箓和法師進行誦經、步斗、上表、請愿等專用科儀的儀式,可以得到與神靈的溝通,神靈便會賜福于佩戴靈符或參加法事道場的信眾,得到神靈的感應與保佑,以得到一年的平安、身體健康、百事順利、所愿遂心。